喜讯!黄浦区这些优秀基地(非遗)入选“非遗在社区”示范点(项目)!
近日,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2024—2026年度上海市“非遗在社区”示范项目和示范点名单。其中,黄浦区有3项非遗项目、1个非遗传习基地成功入选,快来看看有哪些吧!
▲非遗项目
▲非遗传习基地
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,作为一种镂空艺术,它能给人以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。剪纸,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,又称“刻花”等;其制作手段分剪、刻、烙、撕等;又有单色、套色、染色、折叠、拼贴、剪影等众多样式,统称“民间剪纸”。
海派剪纸艺术,善取他人之长、揉自身优势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,促进剪纸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,形成迥然不同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,它既反映了上海历史和上海人的生活方式,又有艺术特色和生命力。
同时,海派剪纸蕴含的石库门风情是上海社会的缩影,对于研究上海都市生活及民俗风情、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非遗传承人李守白恪守“上海剪纸”豪放而不粗糙、细腻而不呆板,富有生活气息、注重形式美的特色,在画作里体现中国元素。李守白的重彩和剪纸作品,包括石库门、弄堂生活题材等,是对青少年进行上海历史、民族民间艺术、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。
独脚戏,是上海富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曲艺形式,主要分布流行于上海、江苏、浙江一带,以方言演出。独脚戏兴起于1920年前后,早期多由一人演出,艺术上受到江、浙、沪一带流行的“小热昏”“唱新闻”“隔壁戏”等说唱形式的影响。
独脚戏后来发展为二人以及三人以上合作演出的形式,表演也吸收了文明戏和相声的一些表现手法。独脚戏唱腔和白口均以上海方言为主,说、学、做、唱是其主要表现段。唱的部分除了学唱九腔十八调招笑外,还常常用来宣叙时事新闻和叙述笑话故事。这一“派”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从独脚戏中脱胎而形成上海说唱。独脚戏在剧场、游乐场和广播电台表演、播音,迅速受到群众欢迎,从而成为风靡上海、流行江南、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。独脚戏是欢笑和眼泪的混合体,它土生土长于上海,散发着浓郁的本土气息,被广大群众视为上海文艺园中的“土特产”。
海派木偶戏是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融汇与发展,其最大特征在于表演不拘于形式,富有艺术的想象力和表现力,蕴含万物皆可为偶的理念。在上海“老城厢”黄浦区,海派木偶戏具有天然的文化土壤、群众基础。
海派木偶戏主要以杖头木偶表演为基础,传承中国传统的直棍式主杆、外双钎的杖头木偶的操纵技法和表演方式。就木偶演员而言,需要控制木偶头部主杆以及木偶双手双钎,让原本没有生命力的木头人变成有灵魂的木偶。海派木偶戏是综合艺术,在杖头木偶基础上,又创造出许多新的木偶品种,如:横挑木偶、布料铁枝木偶、海派特技杖头木偶、折纸杖头木偶、杖头橡胶木偶、线条木偶、巨型木偶等。其艺术特征,突出“偶性”,它强调动作的假定性,打破框式结构,撤去遮挡物,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。用木偶进行表演,除了要有娴熟的操纵技法外,还需要掌握木偶特有的表演技巧,木偶演员通过木偶操纵技巧的训练,将其操纵技法和表演方式融会贯通到海派木偶的表现形式中。
上海皓古文化艺术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黄家阙路155-157号,是一家传播民间文化,并将非遗、民俗、生活、艺术等元素相结合的综合体验场所。馆内非遗资源丰富,通过多媒体互动、图文实物、展示展演等多元化方式,向周边居民、白领、学生展现非遗魅力。作为黄浦区非遗传习基地和“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”特色展馆,皓古文化艺术馆集传承、传习、展示、体验于一体,始终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持续开展内容丰富、极具特色的非遗展览展示和手工传承传习活动。
走进皓古文化艺术馆,透着亮点和惊喜的非遗文创与手工体验区,将使每位来客耳目一新。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作品,诠释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,以“国潮”彰显民族文化魅力。精心打造、别具一格的手工体验区,散发着文艺淡雅的味道。简约靓丽的布局,缤纷多彩的色调,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追求。
在这里可以感受海派文艺气息,可以跟着非遗匠人体验非遗魅力。人物面塑、五谷杂粮工艺画、上海里弄风筝制作技艺、拼布艺术、刨花贴画等众多黄浦区非遗项目集聚于此,为来客感受多种非遗提供新的可能。
编辑 / 张姗
来源 / 黄浦最上海
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
黄/浦/进/行/时
1. 15元自选套餐供不应求,速来打卡这家宝藏社区长者食堂!
JOIN US